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新机遇”地方城投如何把握?
作者: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日期:2020-11-24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遍地开花”,智慧城市产业是块大蛋糕,地方城投公司作为传统城市开发建设的主力军能否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继续分享发展红利?又应该如何参与其中?

   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2019年城镇化率已突破60%。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也逐渐凸显,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教育资源紧张等。智慧城市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问题。

   因此,我国多地政府逐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深圳、上海、重庆等地相继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据测算,2015年至2019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年均增速达到30%,在此机遇背景下,多地城投提出将智慧城市建作为其重要业务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也面临着许多难题:

   ● 地方城投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定位?是传统模式下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或者承接智慧基础设施的代建任务,技术研发与创新主体,还是产业引领平台?

   ● 地方城投的突破口和关键抓手在哪里?地方城投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哪些业务更适合自己?业务应该如何切入?如何参与市场竞争?哪些资源可以借用?

   ● 地方城投应该构建怎样的商业模式?地方城投应与产业链上的哪些主体进行合作?合作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如何增强发言权?怎样提升盈利能力?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答,那所谓的地方城投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所作为,根本无从谈起。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阶段和挑战

   在解答地方城投的困惑前,需要来认识目前我们所面对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怎样的一个状态,有什么特征。

   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什么阶段

   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萌芽、探索发展期后,正处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期。目前,地区之间智慧城市建设差异大,信息保障、智能设施、市民体验、生态宜居等领域仍比较薄弱,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处于初期阶段,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以打基础为主。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什么特征

   总体来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三多两核一长一广”的特点,即参与主体多、交叉领域多、应用场景多,数据中心、计算能力为体现城市“智慧”价值的两大核心,产业链条长,涉及了规划设计、芯片研制、硬件生产、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影响范围广,包括城市空间、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


   三、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城市治理、惠民服务领域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核心关键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但是在建设实践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智慧城市建设体量大,有效、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尚不清晰,以政府财政作为投资和运营期的主要资金支付来源,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

   二: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期,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部门分头牵头项目实施落地,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引入技术标准不一,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存在一定困难,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受到较大约束。

   三:人为干预和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导致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崩溃。此外,数据共享过程中,涉及个人隐私、数据资源所有权等潜在法律风险。

   四:由于项目更多强调的是信息化的投资建设,对运营维护以及创新应用重视不足,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效果感知欠佳。

   面对如此一些问题,城投企业应思考如何发挥优势,从“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等流程上,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大数据中心承建和运营,做好“可以托付的”公共数据管理服务等,有效地为政府化解困境。同时从市场角度出发,坚持产业聚合的发展思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主体优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生态。

   由此可见,虽然各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市场空间巨大,但是一系列的挑战也制约着项目的落地,因此如何积极把握市场机会,有效化解智慧城市建设痛点,化挑战为机遇,成为地方城投企业成功的关键。

   智慧城市建设机遇 地方城投如何参与其中?

   一、如何定位?

   定位选择的逻辑:在进行角色定位时,地方城投离不开“股东诉求”“竞争环境”“自身能力”三个方面的影响和约束。


   从政府视角来看,为解决前文提到的挑战,地方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牵头者也面临着许多具体的问题。地方政府亟需城投的支持主要集中在资金、项目统筹管理和应用场景提供,以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尤其对是“值得信赖的”公共数据管理的需求较强。

   从竞争环境来看,纵览产业链,规划设计、软硬件研制、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等环节竞争较为激烈,尤其是互联网、平台型独角兽具备了绝对的竞争优势,大型国际厂商也加入其中。

   从自身能力来看,城投企业核心优势主要在后端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以及丰富的场景资源,在前端的技术创新、市场化运作、用户需求洞察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也直接影响了城投企业对业务发展与合作模式的选择。

   因此,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现阶段地方城投定位为“智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者、核心平台运营服务商、关键领域解决方案集成商”是相对合理的选择。当然这并不是固定格式,地方城投自身特点差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业务侧重会有所不同、定位也应有所演变。

 

 

   二、如何选择切入点和成长路径?

   城投企业可以从参与模式、产业环节、应用领域三个方面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和成长路径。


   参与方式主要包括发起新设、合资合作、投资并购、战略同盟等。不同的方式,适用性也有所不同,例如发起新设更多的适用于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尤其是公益性项目;而投资并购更适用于对区域内综合实力较弱、有独特优势的技术性企业的并购;通过业务转型发展,更适合于既有业务与信息化、IT相关,且依托政府特许经营发展的企业。

   在产业环节选择时,往往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例如大数据中心、智慧灯杆、智慧道路等)出发,并依托特许经营,逐渐积累经验和人才,再往上游的设计、中游的软件开发和下游的平台运营等进行产业链延伸。

   参与的行业应用方面,短期内可依托当地技术资源,聚焦于自身或者区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的智慧化升级;长期则关注需求,例如智慧交通、城市应急等领域增速比较快,值得关注。横向拓展时,为发挥既有业务优势,应选择技术可复制性高、场景资源协同性好的领域。

   三、如何构建可行、可持续盈利模式?

   总体上,城投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盈利主要包括三种方式:

   其一,传统的参与产业链一个或多个环节,提供基础的产品或服务而获得收益;

   其二,通过整合资源,针对特定场景,打造产业级或者消费型应用,获取增值服务收益;

   其三,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产业投资,获取投资收益。


   针对前两种盈利方式,地方城投的利润来源包括政府支付、企业支付、市民支付,先行者们已经在进行探索和尝试,不少地方城投亦初显成效。

   结语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未来市场空间巨大。生而即为秉承城市投资建设使命,地方城投在城市空间开发建设方面经验丰富,地方资源协调、城市资产运营也具有明显优势。但是过去“代政府融资建设、依赖配套土地开发反哺”的老套路已无法满足新时代、新产业的要求。

   地方城投需要做好“促进地方城市发展、与政府和企业做好一门生意、服务社会民生需求”三篇文章,对于已进场者,应重点思考如何进一步做大规模、汇集优质数据资源,并加快商业变现;对于摩拳擦掌的观望者,则更应重点思考如何找准自己定位,获得一张入场券,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