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信息安全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你“被法人”了吗?
作者:   来源:中新天华   日期:2020-09-02

   小王收到同学介绍的兼职工作信息,可以得到50元的报酬,具体是:进行身份证实名认证、绑定银行卡,帮“上家”注册微信公众号,小王想这不是什么大事。做吧!

   可直到一年后,小王才发现这件他认为不是什么大事的事情,竟然让他成为了200多家公司的法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时间回到2019年3月份,小王接到了那份兼职工作,他将自己身份证正反面发给了同学,并按同学提示绑定了4个微信公众号和两个小程序。

   然后,他点开了同学发来的“开通银行卡储蓄账户查询”的链接,按照要求设置“上家”指定的密码,又下载了一款工商局办公服务软件,并注册认证,之后,小王收到了50元。

   今年4月份,一个做过同样兼职的同学告诉小王,他被冒名注册了企业。听到这个消息,小王有点忐忑,进入网站查询电子营业执照,竟然发现自己有226条执照记录!!

   4月末,小王试着拨打12315进行投诉,并到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情况,但他并未得到他想要的解决方案。

   “我名下有200多家公司和个体户,分别由不同的工商所负责,而且每一个工商所的处理办法都不一样。”小王说,大部分工商所给的建议是“自行注销”。但是公司数量这么多,不仅要到现场而且手续也很复杂,其中的难度,让他愁眉不展。

   有的工作人员建议报警处理,据工作人员查询,小王目前名下共有252家个体户、公司。

   这种在小王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成为法人的情况,有很大的风险。如果这些公司涉及民事诉讼并且对方胜诉的话,在强制执行阶段,公司的法人极大可能被纳入征信黑名单、限制高消费!

   而且,一旦这些公司存在购买、出售假发票,没有按时进行年度财务报表申报,会导致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等情况,担任法人的自然人会被工商部门纳入黑名单,将无法注册自己的公司,并且无法担任其他公司的董事、监事、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等。

   以兼职为幌子,实际却是注册公司,不止小王一个受害,2019年央视财经曾经报道,多名受访者“被法人”后“被欠税”,在办理落户、贷款买房等业务时碰壁。还有人名下企业欠几十万元贷款,稀里糊涂被告上法庭,败诉后,被法院冻结了银行帐户。

   近年来,个人信息被盗频繁,“被法人”事件屡见不鲜。2019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关于撤销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公司登记的指导意见》,明确“被法人”后向登记机关申请撤销登记。

   这里的“撤销冒用他人身份取得公司登记”是指被他人冒用身份信息;通过人脸识别注册等同于确认是本人办理的,只能做“注销登记”处理。切记,不要因为蝇头小利去出卖自己的个人信息。

   那么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一是行政投诉,找批准公司注册的工商局投诉、申诉,通过行政手段解决问题;

   二是向法院起诉冒充自己签字的人侵权,胜诉后凭生效判决找工商机关变更登记;

   三是凭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笔迹鉴定报告进行行政诉讼,起诉工商机关要求撤销登记。

   小王表示他尝试过行政投诉,但工商局建议报警处理;他并不知道是谁冒充自己签字的,也没办法向法院起诉,至于出具笔迹鉴定报告,鉴定费用让他很难负担的起来(单次笔迹鉴定的费用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

   原因有很多,有人虚开发票、骗取登记,又怕查到自己;还有些人因各种原因不愿自己登记为法定代表人,也不愿找亲朋好友代持股份,就想用他人身份信息或找代理注册机构帮助注册公司。为了挣一份比正常注册多一倍甚至几倍的代理费,一些代理注册机构配合甚至伙同别有用心之人办理公司注册。

   因此,如果在明知个人信息会被用来注册营业执照的情况下,就应及时退出相关“兼职”了。否则,这样注册行为属于故意行为,是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的。

   科企财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