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信息化100强

中国信息化杂志:百强突围
作者:《中国信息化》杂志   来源:《中国信息化》杂志   日期:2013-12-11

 

    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以联想、海尔为代表的企业达到“全球五百强”的“最低录取分数线”,这都可视为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的亮点。但这并不足以掩盖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整体上赢利能力薄弱、核心专利匮乏的现实。

 

    中国信息化杂志记者/郭俊 

 

    2007年6月7日,在沈阳举行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布会上,信息产业部揭晓了第21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排名。电子信息百强经企业申报、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推荐和信息产业部审核之后,依据各申报企业上一年度的营业收入依次排定,同时兼顾利润总额、上交税金、出口交货值、研发经费和信息化投资总额等几项指标。

 

    从1987年到2007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每年举办一次。20年来,进入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行榜的企业累计达300多家。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企业被并购,有的因破产而消亡,也有的退出后经过改革、重组提高效益重新进入百强行列。而从第1届至第21届,一直位列电子信息百强排行榜的企业仅剩下六七家。

 

    与上届百强相比,本届排名前20名的企业除名次略有微调外,没有太多变化。但从总体上看,本届百强的入围门槛为年营业收入18.7亿元,较上届的14.7亿元提高了27%。有10家企业以良好的业绩新近跻身本届百强之列。

 

    营收水平提升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和海尔集团公司以年营业收入1389亿元、1080亿元,分列百强企业的前两位。假如以去年《财富》“全球500强”最低约13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水平作为参照,两家企业已经基本达到“全球500强”的入门标准。紧随其后的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有限公司,这三家企业年营业收入均超过500亿元,分列3到5位。

 

    作为实施“电子强国”战略的排头兵,百强企业越发显示其龙头效应。

 

    本届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合计11236亿元,比上届增长16.9%,占全行业总量的23.7%。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百强企业有25家,较上届增加3家。百强企业彩电销售7124万台,占全行业的85.1%;程控交换机销售2300万线,占全行业的31.1%;计算机2588万台,占全行业的27.7%;手机6427万部,占全行业13.4%。

 

    同时,百强企业的经济集中度也继续提高。

 

    本届百强企业中,排名前10位的企业营业收入之和达6035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量的53.7%;利润总额28亿元,占百强企业利润总额的12.7%;上交税金167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47.7%;其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利润总额41.4%,上交税金74.4亿元,均列百强企业之首。

 

    但与纵向对比所展现的巨大优势不同,电子信息百强在与跨国巨头的横向对比中,无论是赢利水平还是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有较大差距。

 

    赢利能力薄弱

 

    本届电子信息百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巨亏企业的数量仍在增加。

 

    在去年的电子信息百强排名中,亏损企业共11家,合计亏损总额约36.0亿元。而在今年的排名中,虽然亏损企业数量减少到7家,但亏损总额却高达99.6亿元。其中,在国际并购中遭遇挫折的TCL集团继2005年亏损11.8亿之后,2006年亏损额达到35.7亿元;进军液晶面板市场的京东方科技集团和上广电集团,2006年也分别出现了15.8亿元和20.5亿元的亏损。

 

    同时,本届百强企业销售利润率也由2000年的6.55%下降至2.09%,利润总额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4.64%)。百强企业共实现利润223亿元,而这一数字与IBM一家公司2006年全年95亿美元的利润总额相比,尚有一段距离。从这点上看,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差距还十分明显,而最大的差距便是赢利能力。 

 

    实际上,电子信息百强排名在2005年时曾将“利润总额”作为最重要的指标,出现亏损的企业不能进入电子信息百强的评选,当年亏损37亿元的长虹集团便因此缺席。但作为电子百强排名的牵头方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自去年开始又恢复了以“营业收入”作为主要参考指标的做法。用该司司长周子学的话来说,这是对企业的鼓励。“两三年之内,由于技术调整所出现的亏损是正常的。作为一个产业,结构调整总是有企业要去做的。对于走在前面的企业而言,这是一种探索。在此过程中,成败总是难免。”

 

    由于受到跨国并购和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短期内低利润的状态难以改变。但与此同时,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格快速下跌,又考验着全球的电子信息企业。除靠垄断专利授权生存的公司仍在享受巨大利润外,所有靠电子产品存活的企业利润都在经受严酷的考验。而处于全球电子产业链条末端的中国电子制造业的赢利难度很大,所有企业活动都必须在高速奔跑的马背上完成,追随型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数据显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正在加大,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升。

 

    本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在2006年的研发经费投入为434亿元,比上届增长21.1%,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9%,比全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8个百分点。海尔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研发经费,分别达到67亿元、59亿元、28亿元和28亿元,均比2005年有较大增长。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超过5%的企业有21家,其中华润微电子(控股)有限公司更是高达43.6%。

 

    在知识产权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支持,百强企业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结构升级,国内技术领先型企业专利申请进展快速。高额研发投入使百强企业不断突破核心技术,不断积累自主知识产权,使中国信息技术领域国内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申请数量都已超过国外专利申请量。截至2006年末,海尔集团公司拥有专利数7008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575项、联想控股有限公司2331项、美的集团有限公司2210项。但也有专家指出,很多专利的质量参差不齐,核心专利匮乏。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国内企业除了联想、海尔、华为等企业外,都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作为全球IT财富的最大获取国,美国同时也是IT研发投入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2006年仅微软、IBM、英特尔、惠普四家公司全年的研发投入就为221.55亿美元,已大大超出本届电子百强2006年研发投入的总和。其中,微软公司的研发费用高达65.8亿美元,占其营业收入的14.87%。而两大芯片巨头英特尔和AMD,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更是高达16.60%和21.34%。 

 

    在全球信息产业领域,跨国公司支配着利润的分配,控制着财富的流动,拥有强大的研发投入能力,也掌握着再次创新的主导权。一方面,跨国公司把先发优势得到的高额利润持续投入到研发之中,形成新一轮的先发技术优势,当发展中国家沿着他们的路线开发出新产品时,他们就马上采取降价策略,扼杀潜在竞争对手的追赶。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先发技术优势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布局,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始终沿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布好的轨道追赶。 

 

    虽然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但与当前全球一流跨国公司相比仍存有较大差距。一流跨国公司雄厚的研发投入,往往令中国的电子信息企业望尘莫及。在坚持自主的主张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也可视作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对记者表示:“自主创新贵在自主。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根据对技术市场的整体战略判断,做出正确的、自主的战略选择,并基于这一选择,有计划地开发、创新项目,都属于自主创新的范畴。”在他看来,自主创新并不排斥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引进。“假如引进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有助于企业的创新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这个代价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