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智慧城市

多少城市打着智慧城市的名义 造一堆“智慧盆景”
作者:   来源:新京报   日期:2018-11-26

    原标题:有多少城市打着智慧城市的名义,造了一堆“智慧盆景”

    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在“智能高铁发展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十周年论坛”上宣布:电子客票将于明年在全国全面推广。自11月22日起,铁路部门已开始在海南环岛高铁实行电子客票服务试点。

    目前除了少数站点,绝大多数车站依然需要纸质车票。但在明年电子客票推广开后,意味着告别纸质客票的时代正式来临,乘客仅凭身份证即可检票进站。对于广大出行人来说,这无疑是重大利好。这不仅会节省以往排队取票的时间,丢失车票这类常见的烦恼,届时也会无影无踪。而对于铁路部门来说,电子客票在明年全面推开不仅意味着节约了巨大的资源,乘车管理与客票调度也将随之改观。智能高铁的智慧水准,又提高了一大步。

    电子客票在明年全面推广,看似只是智能化建设的在铁路行业的一个小切面,其实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缩影和应有之义。目前,智慧城市在我国呈现火热之势,全国有500余座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但是何为智慧城市,一个城市应该具备怎样的智慧才能称得上是智慧城市,至今却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认为办公自动化是智慧,有的认为政务电子化是智慧;有的地方觉得把原有系统搬到数字平台上就是智慧,还有的则认为全市只要能尽可能全方位地监控到就是智慧。坦率地说,这样的认识连行业智能化的边儿都没摸到,更遑论智慧城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数字化,是智能行业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底层基础,这很好理解。但也许正因很容易理解,许多地方却倒果为因,甚至于想当然地认为智能行业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不过就是更新换代硬件设施,多上智能设备,乃至多搞点“互联网+”就可以了。的确,目前在很多地方很多行业,硬件设施今非昔比、鸟枪换炮,可是在应用方面,充其量仅是方便了他们自己办公,至于提升城市治理以及是否方便了客户和市民,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实际上,智慧城市建设首先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这种公共产品,不仅是硬件的智能化提升,更是基于先进数字技术的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所谓智慧城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能否治理城市病。它涉及到节能减排、减污防污、安防处置、交通疏导、智能支付等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城市治理是否精准、迅速,人民生活是否更加方便、舒适,则是考验城市是否真正智慧的一大标准。

    其次,单个行业的智能化乃至智慧化,它们的集合体,也并不证明城市自然就是智慧的。昨天笔者乘坐公交车,就发觉明明地铁可以刷手机买票,但在有的公交线路上却不行。

    这事情看似很小,是局部问题。可恰恰是这些局部的小问题,却反映出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各个行业的数据,必须要打通、连接、融合,要在数字信息融合上,整合为一个新的平台,以形成新的社会运转环境。否则,就算各个部分都很智能,但在连接上却常常短路,一方面给公众的体验极为不好,另一方面,这样的城市也其实很难说是智慧的。一个个智能的盆景堆在一起,并不必然就是一片智慧森林。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技术问题已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障碍。真正的障碍其实是一种思维,是一种能否超越现实的远见和思考。它直接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究竟是做成盆景,还是做成森林。

    □徐冰(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