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会员信息

龙头示范 青岛两化融合特色鲜明
作者:高晨   来源:中国工业报   日期:2014-03-28

    坐拥碧水蓝天的青岛除了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外,工业基础也十分雄厚,是有名的“品牌之都”,海尔、海信、青啤等知名品牌闻名世界。自2009年初被选为第一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后,青岛着力在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在企业、行业、区域等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突出产业集群,龙头示范带动,实施品牌战略,优化环境服务”特色的两化融合之路。

    龙头示范带动

    近年来,青岛市根据城市定位和资源禀赋确定了“7+6”产业发展格局,围绕重点产业,着力推广一系列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引导企业将业务流程融入信息化,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和生产过程数字化自动化控制水平。

    “7+6”重点行业即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7大产业,以及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6个新兴产业。

    比如支持海尔集团围绕即需即供生产模式,在研发设计等环节的创新,形成了家电企业零库存条件下,个性化大规模定制的经营模式。其所取得的成效具体体现在:研发层面,产品开发周期较之系统上线前时间缩短了20%,设计成本减少10%,质量提高了20%,采购成本减少了5%以上;市场层面,在导航产品冰箱550平台上,基本上实现了即需即供,可以根据用户多样化的需求,还可以减少包装品用量、重复利用包装品并采用绿色包装、减少产品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用户使用层面,可以减少产品使用阶段的潜在环境影响,产品用后的回收处理可实现资源重复利用。

    又比如支持青岛饮料集团建立面向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协同电子商务平台项目,保障食品安全实现产品可追溯,探索食品饮料企业做强、做大的途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统一编码体系、集中数据中心、集中应用系统、集中系统运营和维护,实施大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面对全局,整合内外部整个价值链上的资源,企业两化融合出现良好势头。

    除了上面提到的海尔以及青岛饮料集团外,海信、阿尔科特朗讯(家电电子)、青啤、红领、青纺联、即发(纺织服装)、南车四方、青特、通用五菱(汽车机车)、宏大纺机、青钢(机械钢铁)、海晶集团、青岛碱业(石化化工)、青岛北船重工、青岛造船(船舶海工)等企业也在行业内表现不凡。

    在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看到两化融合的重要作用,这些企业一把手认识到位,企业的两化融合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企业人力、财力都有充分的投入。

    据统计,青岛市100家重点企业2008年、2009年、2010年信息化投入分别为4.1亿元、4.8亿元和5.5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1.3%、18.5%和14.1%,新产品开发成本平均降低29.7%,企业管理效率平均提高35%。

    2010年重点企业互联网普及率达95%以上,ERP普及率52%,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集成应用率达到42%,企业的流程再造、产品、装备水平、人力资源培育、资金流信息流等有了较大改善。企业研发周期缩短40%、材料利用率由60%提高到90%、订单保证率提高60%、资金周转率提高40%、客户响应速度提高50%,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优化环境服务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综合竞争能力不强,“两化融合”正成为众多中小企业迅速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武器。然而资金短缺、人才缺乏、信息化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善等问题却是横亘在中小企业通往信息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针对上述问题,青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其一是建设面向纺织服装、汽车及机械零部件、家电等多个行业、领域的产业链协作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信息资源服务,降低了供应链运作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综合竞争力。

    其二是联合电信运营商、阿里巴巴等合作建设和应用中小企业行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共同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2010年,启动了青岛·阿里巴巴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工程,采取政府扶持一点、企业拿一点、运营企业让利一点的方式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财政资金两年共拨付资金500万元,让中小企业普遍受惠。通过该平台,广大中小企业可以实现网上产品信息发布,相关原材料的采购,海外市场推广等活动。通过平台组织的各类推广活动和其他营销手段,促进本地中小企业的产品网上销售和海外市场推广活动。

    其三是面向小微企业提供软件SAAS服务。为了推动小微企业信息化软件的推广应用,与有关机构合作,为小微企业提供在线财务、在线进销存等服务。通过SAAS服务大幅降低小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技术难度,便于广大小微型企业采用相关SAAS软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其四是搭建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在线服务平台。由CAXA系列产品为主,建设青岛市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在线服务平台,提供CAXA的CAD、CAPP、PDM以及CAM等在线设计软件,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除此之外,青岛还建设了中小企业信息化体验中心。模拟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实际网络情况,设置了总经理、财务、销售、生产、技术、仓库、人力资源、办公室等部门。

    据统计,2012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4683户,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200亿元,同比增长20.5%,主营业务收入实现9204亿元。预计2013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也将首次突破万亿元,“双万亿元”大关的突破为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添加了动力。

    突出产业集群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青岛市组织专家组、园区管理层、入驻企业共同研究,加强产业集聚园区的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包括信息化政务服务、信息化专业服务以及信息化公共服务,促进产业进一步集聚。

    产业集聚园区的信息化建设有效助推了园区水平提升,如青岛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功能区,突出园区产业聚集功能和两化融合特点,着力建设中重型卡车、轻型商用车、专用车等整车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模具制造、汽车软件等与汽车零部件相关的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产品配套率,形成一个集汽车及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现代物流、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两化融合的产业集聚示范区。

    通过推进两化融合工作,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得到普遍提高,青岛制造业节能减排工作收获颇丰。

    “十一五”期间,青岛万元GDP能耗下降2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累计削减1.13万吨、4.26万吨,削减率为19.52%和27.41%;全市累计实施减排项目250个,共投资30.09亿元。其中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90个,累计投资20.94亿元;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60个,累计投资9.15亿元;全市累计440户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其中自愿审核企业220户),清洁生产企业员工清洁生产参与率达到95%以上,产生可行性方案15300项,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方案实施后年形成经济效益20亿元,完成投资10亿元,审核年度共减排二氧化硫17500吨、化学需氧量8365吨。

    记者点评

    “品牌之都”的特色之路

    青岛作为工业基础雄厚的“品牌之都”,目前已经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两化融合之路。总结起来,青岛市多年的探索有可借鉴之处。

    首先,针对本地产业特色,制定不同方案,提升了产业链整体竞争力。针对产业特色与真实需求,青岛市聚焦家电、服装、饮料、装备、化学原料等支柱优势产业,按照细分行业推进信息化对产业链协同、产业链整合、产业链再造、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新途径。针对塑料机械、木工机械、食品包装、铸造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通过信息化壮大特色产业。其次,以项目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比如在家电电子行业,青岛市经信委推广了基于零库存的模块化设计生产模式,使工业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变。

    实际上,上海、重庆等国家首批批复的其他几个两化融合试验区目前也都风生水起,形成了当地特色。与其他城市相比,青岛市针对本地名牌企业多、工业基础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特点,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以项目和园区为切入点,把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两化融合与技改工作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两化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