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将来会取代作者?”“编辑和作家的关系就像婚姻一样。”
作者: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日期:2020-04-19
   周四晚,“书店燃灯计划”第八期线上分享会:“非写不可——那些与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家走走分享了她和六位当红小说家的访谈,向我们展示了不为读者所熟悉的幕后讲故事的人,并回答了读者的提问。今天我们精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问答摘录于此,和大家一起讨论小说、讨论讲故事的人。
   来自书店燃灯计划读者8群的读者万物生长问:
   请问走走老师你在接触这些作家中得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些作家的写作手法是否能通过数据化的模块来分析其文本?未来的人工智能是否可以通过阅读作家的经典文本最终取代作家本人?
   走走:作为一个编辑,得到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们写出了超出我预期的文本。作家的写作手法肯定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来分析。这也是我创业开发软件所孜孜以求的。举最简单的词频统计功能,观察标点符号的使用可知这个作者喜欢长句还是短句,情绪是否强烈诸如反讽等;形容词、副词的特定搭配;作家最爱用的个人标记词,比如田耳小说中总会一闪而过的“脔心(一动)”,金宇澄茅奖作品《繁花》里的“不响”;观察动词比如表述“说”这个意思的,如低语、喊、嚷,可以发现作者用词的喧哗与安静。我自己做的一个研究也表明,诗人在自杀前一段时间,“我”这个字的频率会大大增加……另外情绪六分维度也能观察出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这是我自己今年四月发在《人民文学》上的一部写创业经历的小说《想往火里跳》,积极情绪(喜悦)、消极情绪(悲伤、愤怒、厌恶、恐惧),与意外,基本是三分的状态;再来看看著名悬疑小说作家蔡骏的《无尽之夏》,意外与恐惧的安排要占去一半的比重。这也能看出不同类型之间的区别。
   人工智能“有中生有”的本领肯定大大优于人类,它们可以穷尽所有文本。但如果你让它读的都是古典名著,想要它组合搭配出一部科幻小说,那是不可能的。
   来自河北理想书店的读者素年锦时问:
   在一些作家里,有人特别重视语言之美,他们可谓是把语言的优美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他们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画面感和意蕴,但也有些作家强调只要讲好故事,把故事讲到人心上就可以了。请问走走老师,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怎样鉴别一本小说的好坏?去书店买书怎样确定一本书值不值得买?
   走走:你自己也已经提到了至少两种不同。所以作为普通读者,先了解自己要什么,会因为一个句子入心反复吟味的,那对你来说,语言好的小说就是好小说;反正,需要一个故事引人入胜打发掉几个小时的,那好小说就是故事性强的。小说好坏的鉴别,既有专业共性层面,也有个人个性层面。普通读者,自己喜欢的小说,就是好小说。值不值得买,也是一个类似问题。看你的需求是什么。想打发时间的,这本书确实不让你无聊,一口气看完,那它就是值得的。先明确,自己在寻找什么,渴望什么。
   来自止间书店的读者浮呆Chen问:
   小说创作的灵感源泉往往来自生活和想象,对怀抱着小说创作梦想但却害怕自己写的不够好、不能表达内心想法的草根“作家”来说,有什么好的建议?
   走走:想写,是决定一个作家能否起步最根本的出发点。走多远另说。所以如果各种害怕,那其实是在考虑写作、表达,之外的问题。很想写的时候,是阻挡不住的。如果一开始已经各种顾虑,那说明,你的表达意愿、抒发自己的意愿,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烈。那么就去多看书,我很多作者朋友告诉我,他们往往是在看了大量好的差的小说后,才有了叙述的冲动。
   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阅读习惯和阅读偏好,是否也对创作者带来了一些冲击?(例如篇幅、主题、叙述方式、主要人称等)
   走走:就传统小说内部而言,变化是不大的。变化主要发生在改编这些文本的时候,比如现在有些影视公司在寻找能三五分钟表现完的短故事,适合竖屏短视频制作的。这种需求形成一定量的时候,会改变那些希望与商业发生密切关系的作者。篇幅会更短,主题更明确,叙述方式往往是一个有特点的人,一次选择产生反转,带来一次情感上的巨大起伏。人物不宜众多等等。
来自翎子的诗歌分享群的读者翎子/滴水成冰问:
   喜欢张悦然老师的作品,想问走走女士在与张悦然对话访谈时,是否觉得女性作家的写作题材或深度上会有自身局限性?
   走走:只能这么说,优秀的作家是超越性别的。气势恢弘的都铎三部曲《狼厅》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获得2009年布克奖。我最喜欢的同样气象庞大思想深刻的《复仇女神》的作者乔纳森·利特尔就是位男性。这本书是2006年的龚古尔奖和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的获奖作品。总体而言,我觉得中国的女性作家写作的韧性与职业性,有其自身局限。另外,写作题材或深度的选择,和准备有关。没有准备,一定写不出深度,这种准备,内涵丰富,比如跨学科的知识储备等等;但有了准备,自己没有思考,被准备的资料束缚,也写不出好作品。
   来自博库书城文二的读者千寻问:
   您觉得编辑和作家间是一种或者说是几种什么样的关系或状态?
   走走:第一阶段:发现-被发现;第二阶段:棋逢对手-惺惺相惜;第三阶段:编辑以自身经验与热情,补足作家的不足;第四阶段:将这部作品放入文学史审视,拉远,恢复理性判断的距离。再将这部作品放入作家个人谱系里端详,拉近,产生理解之共情。编辑和作家的友情只能基于文本;作家是根本,没有作家创作,编辑从何编起;自己不进步,就会和不断进步的作家之间产生隔阂,和婚姻一样。
   是什么样的出发点或是灵感让您想到去走访其他作家的?甚至像侦探一样去调查(挖掘)那些已被窥探或是即将被窥探小说创作背后的故事。
   走走:是好朋友,浙江绍兴《野草》杂志主编斯继东的约稿。但我忘了前因后果,于是我在微信上问了他。“话说,你当时怎么想到约我开那个专栏的?之前我应该没有做过类似的事,评论都写得很少……”他的回答是:“接手《野草》后希望有所改观,其中之一的设想就是开一个面向70后80后的访谈专栏,记不太清楚了,印象中是读过你给田耳做的一个访谈,非常深入、及物、在场和开阔,符合我对栏目的期待。另外,好像还一起参加过笔会,觉得你点评小说准确犀利。——这是之前还是之后的事已记不确了。”这就是缘起。
我进《收获》当编辑之前,在《上海一周》《申江服务导报》工作过,做过不少人物采访,做人物访谈的基本功就是要做好详尽的资料收集工作,穷尽搜索页面,这个习惯我一直保留了下来。我个人不喜欢别人问我同样的问题,将心比心,我问别人问题时就尽量不重复,或者在别人已经问过的问题上继续深挖。另外我特别喜欢看悬疑侦探类剧集,总想抽丝剥茧,找出深层意识的线索。
   来自蓬莱小岛书店的读者wylfly问:
   请问走走老师,经过与众多小说家的对话,您认为小说家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走走:一开始需要自以为是。畏首畏尾,担心眼高手低,没有启蒙主义改变他人说服他人影响他人的野心,是不可能命名一个文档的;接下来需要自知之明。看过太多作者,无法欣赏别人作品的好处,自己就永远在自己的套路下重复。
   来自书店燃灯计划第八期走走分享会群的读者鲍浩然问:
   走走老师,您如何看待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例如绘画、音乐、电影等?
   走走:互相影响,互相给与灵感。
   来自书店燃灯计划第八期走走分享会群的读者后知后觉问:
   您是如何写作的?你觉得现如今社会,作家应当保持怎样职业追求和品质?一些作家身为在文学领域的公众人物(甚至发声人),有没有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走走:我的个人写作,基于有感而发。比如疫情封闭在家的日子,看到新闻上说,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报复性增长的离婚率,我就思考是为什么。我的大致结论是,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只需要对方满足自己50%的需求,比如安全感,比如生活习惯大致相同;另外50%,比如情趣爱好、辨别一个信息真伪的能力、幽默感,可以通过社交生活,同事啊朋友啊等等补足。封闭导致那50%缺失,两个人就很难过下去了。这就促使我开始写手头的小说,叫《在黑夜里逮一只黑猫》。作家的职业追求和品质就是写出最低限度,自己不惭愧、自己知道自己没取巧没走捷径没套路化生产的东西。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我看来,就是真、善、美三字。但这三个字,不是我们做学生时印在书本里空泛的口号,不是建筑物外墙上挂着的大字标语,它们首先要求独立的人格。它们对应的是柏拉图提出的人的心灵三个部分,理智、意志和情感。
   来自成都三联韬奋书店的读者Q问:
   想象中的文学访谈,要有碰撞,要有对抗,既要有点“奇葩说”的奇情怪想,也要有“吐槽大会”般面对面的冲击,这样更有趣也更能看到作家性情和思想深处的东西。我想问走走老师在访谈中是如何把握好碰撞对抗和走进作者思想深处这个度?
走走:我没想过去把握度。毕竟不是综艺,没有刻意设计。就是顺其自然。让作家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即使里面包含了批评我或不赞同我的意思,也全部保留。至于怎么走进作者思想深处,我觉得是要尊重他们,首先就是看完作品再说话。
   来自漓江书院的读者xiaoxiaocow问:
   “写作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创作的道路上,特别是创作小说,需要更敏锐的视角。在您的阅读史中,哪些作品对你来说很特别、又十分重要的,能启发您新的思考的呢?
   走走:前面提到的《复仇女神》,它写出的不是阿伦特说的“平庸的恶”,而是精英之恶,知识分子之恶。比如语言学家如何判断一个族群是否拥有犹太人的基因,以给军队杀戮全村提出充足的“技术支持”。细思恐极。